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射頻手術_傷口僅針孔大小,改善鼻塞、打鼾的新利器

射頻手術(俗稱無線電波手術)簡介
運用射頻(radiofrequency, RF,俗稱無線電波)上呼吸道組織體積縮減手術(溫控射頻),有經驗的醫師只要將導引射頻的細針插入病人鼻部、口咽部、舌根部,或扁桃腺等體積過度肥大的病灶,因阻塞所造成的症狀如鼻塞、打鼾,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就可望獲得改善。
原理
射頻組織體積縮減手術是以細針狀電極插入組織中,再輸入射頻,利用無線電波激化組織離子產生的熱能,造成組織蛋白質受熱後凝結,並在復原過程被吸收或纖維化,因此治療標的組織體積會縮小並且變硬,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運用及優勢
可運用於下鼻甲肥厚,使鼻甲黏膜下的組織萎縮,達到治療鼻塞的效果(但鼻竇炎及鼻中膈彎曲則否);或運用於口咽部的軟腭,使鬆弛的軟腭縮小及提高強硬度;亦可使舌根或扁桃腺體積減小,以改善呼吸道的阻塞及減輕睡眠呼吸終止症。
慢性肥厚性鼻炎若以傳統手術治療,病人得住院數天,術後還要在鼻腔填紗布,並回診清除傷口結痂;而近年流行的雷射手術雖然免住院,但傷口結痂的問題仍難以克服,有些病人術後還有流血異狀,以及疼痛感,這些都很少發生在射頻療法的病人身上。打鼾常是懸雍垂太長或軟顎太過鬆弛所致,經細針導引至黏膜下組織後,該區組織便受熱凝結,一方面可收體積減小之效,一方面因纖維化而讓組織變硬,達到治療效果。打鼾的傳統手術和雷射手術則有術後嚴重疼痛及術後流血等困擾,令病患望之怯步,也使醫師於心不忍,這些都是醫界引進新療法的原因。
手術特點
1) 多數的病人不必住院及全身麻醉,僅需接受局部麻醉,為一方便的門診手術。在經濟效益的考量上,與傳統手術互有優點。
2) 手術時間僅需15至30分鐘,過程幾無疼痛,精確而且不易出血。
3) 與傳統手術比較起來,溫控頻射是較屬於階段性(staged)手術,為求得最佳治療效果與最少術後併發症,較嚴重的病患往往需要2~4次治療。[通常一個療程為2次]
併發症與副作用
很少,鼻部術後,偶有短暫少量滲血,也極少需要清洗鼻子、去除結痂的局部治療。
咽喉在手術後,通常只有腫脹感與輕微局部刺痛,僅需三天的止痛消炎藥後便與正常一般,幾乎可正常飲食。
相較於打鼾的傳統手術和雷射手術,術後嚴重疼痛及流血的病況,真可謂天壤之別,患者的不適感得到極大的改善。而且,就目前已知的任何手術,其安全性、舒適性及便利性都是最佳的。對於年齡極端者或有全身系統性疾病者,其耐受度也極佳。
效果
1) 術後大約二到八週,待受熱凝結的組織蛋白質被人體自然吸收之後,療效會逐漸呈出來。當然較嚴重的病患往往需要2~4次治療。
2) 對於治療打鼾及下鼻甲肥厚效果極佳,成功率往往可達80%;其次是對輕度阻塞性睡眠呼吸終止症。而中至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終止症,經更進一步的分析病情,往往是併有舌後區阻塞型者,射頻體積減除手術,因其具有微創的(minimally invasive)特性,是目前能處理舌根體積過大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3) 為了避免病友們過多的花費及過高的期望,所以須經嚴格篩選、審慎評估與充分的了解,方建議接受此項治療。
禁忌症
病人有任何植入性金屬電極者禁用(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2002/12/19公告)

睡覺打鼾?可別斷了氣!

淺談 打鼾 與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在生活經驗中或電視卡通劇內都常以為打鼾是安穩入睡的標誌,其實打鼾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更談不上享受。「夜夜高歌」者不僅干擾同室者的作息(影響別人),打鼾者本身也會在熟睡時生理上深受其害(自身受害)。
打鼾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老化做用)。據統計至少有1/4的成年男性及兩成左右的女性有此毛病。然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發生率更高達五成以上。打鼾不僅會造成家庭問題、社會問題而且還是重要的醫療問題。
病因
打鼾形成的原因複雜,簡單來說,是發生在上呼吸道鼻、咽與舌根的交界處。因為這裡是呼吸道上相對較軟的地方,入睡後由於肌肉張力的降低,容易使呼吸道產生塌陷。當呼吸的氣流通過這個塌陷的狹窄處時,因受到擠壓便會產生亂流,於是發出鼾聲。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的控制力會足見逐漸走下坡,若再加上有肥胖、慢性鼻塞、口咽軟腭黏膜過多、扁桃肥大、舌根肥大或下頷內縮、脖子粗短等現象,則更會加重塌陷的程度。最嚴重的情形,便是一口氣過不去,產生阻塞性睡止症,也就是「暫時停止呼吸」。
後果及併發症
打鼾(snoring)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最明顯的症狀,此二者的原因與治療方式極為相似,可說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對健康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睡眠中因呼吸道間歇性阻塞與缺氧,所以常會造成(嗆到chocking)猝醒(pavor nocturnus)及夜間頻尿、盜汗,晚上多夢睡不安穩(淺眠、睡眠片段),白天則昏昏沈沈,非常嗜睡。長久下來,更會因缺氧及高血酸現象,導致心臟血管系統的疾病,如高血壓、心律不整、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等;神經與精神方面的問題,如焦慮、恐慌、憂鬱症、暈眩、頭痛、認知異常及白天過度嗜睡等,有的病人連在開車等紅綠燈時,便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使得發生意外傷害、中風及猝死的比率大幅提高。門診時也常見到慢性咽喉發炎、口乾舌麻、發聲音質改變、耳科症狀(耳悶塞漲感)、胸悶、胃(酸)食道逆流(逆流性咽喉炎)等不適。
診斷
診斷打鼾及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並不困難。但病人多半不知道自己睡覺時會吵人,通常都是靠另一半或室友告知才來就診。
藉由病史詢問、問卷調查,加上有經驗的醫師視診鼻、口咽等呼吸道,並可加上內視鏡檢、鼻阻力測量及影像學檢查的輔助,大多可明確診斷。而其中最客觀且重要的工具是多重睡眠生理記錄(polysomnography, PSG),它可同時記錄病人的呼吸、血壓、心跳、腦波等與睡眠連動的狀態,對治療效果的評估也極具關鍵。
當一個人入睡時,上呼吸道的空氣停止10秒以上,即稱為一次的睡眠呼吸中止(sleep apnea),這種情況在一小時的睡眠中若超過5次,即睡眠呼吸中止率(AHI或RDI)大於5,就屬病態。依呼吸終止率的高低,可再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一旦拖到變成重度、中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便極難治愈。
治療
會打鼾的人通常較為肥胖,所以可以先考慮減重。但對於體重正常或減重成效不彰的病人,則要進一步加以治療。日常生活作息方面,應注意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即避免過度勞累、飲酒及鎮靜安眠藥物等的使用。
使用內科藥物性的療法,很可惜效果不彰。除了調整睡姿外,目前僅有持續正壓呼吸術(CPAP)經世界衛生組織(WHO)証實有療效,但在臨床操作上,穿戴此種儀器仍有相當的不便,極需耐心與毅力;但中度至重度的患者仍應有試用的準備。另外,牙科類似帶牙套的舌後部空間維持器(oral/tongue device)或正腭手術對部分病人來說也值得一試。
相對地,外科手術在治療效果與方便性上,則仍佔有優勢;對中度至重度的患者也可減少使用CPAP時的不適。其方法,包括從去除鼻息肉的鼻竇內視鏡手術,扁桃、腺樣體切除術,鼻中膈下鼻甲整型術到傳統懸壅腭咽整型術(UPPP),頦舌肌前置術(GGA)、舌骨懸吊術及氣管造口術等外;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運用雷射(鼻甲及軟腭LAUP)或射頻無線電波 (radiofrequency, RF:鼻甲、軟腭、扁桃或舌根)來治療打鼾,恢復呼吸道的寬廣,效果不錯,儼然成為治療睡覺鼻塞、打鼾、阻塞性睡止症的第一道防線。雷射及射頻可以移除鼻部、口咽部多餘的組織,手術時間與出血的情形更是大幅改善 (但有些健保並不給付),是打鼾者的一大福音。
預後與期望
但最重要的是,因每個人的病況不同,需由醫師來判斷並建議宜採用哪種、哪些治療最合適(有時需要多”管”齊下、多方並用)。另外,要知道對於打鼾的治療並不可能讓您『根除』且永遠保持戰果,治療的目標是要讓您的症狀改善(如進步五成或以上則定義為手術成功)或儘量接近正常人的標準。切記!
有打鼾問題的病人,切莫遲疑,趕快向睡眠障礙問題專業醫師(可包括耳鼻喉科、胸腔呼吸治療科、牙科、精神科與神經科等)求助,讓枕邊人耳根清靜之餘,也讓自己重享健康及一覺到天明的滋味。較嚴重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只要病人有耐心地接受更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絕大多數也能控制。

過敏性鼻炎簡介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由過敏原(抗原)與其抗體作用,經一連串細胞變化而發生的鼻黏膜病變,以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為主要症狀。可併有眼睛癢(過敏性結膜炎)、顏面搔癢(兒童易有擠眉弄眼、摳鼻、裝鬼臉等現象)、咽喉搔癢、耳朵癢、耳咽管功能失調、聽力損失、慢性咳嗽、呼吸道敏感症、(過敏性)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等。鼻過敏患者其發病的年齡有越來越早的趨勢。由於小兒免疫力與控制力仍差,因此易併發鼻竇炎、中耳炎、流鼻血、頭暈頭痛、讀書無法專心、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多半家族中有同樣病史(遺傳性)。
鼻過敏的檢查與診斷  
經病史探討、鼻內檢查、鼻黏膜細胞檢查、皮膚試驗、血清過敏抗體檢測,可確認是否為鼻過敏。皮膚試驗是以常發生的過敏原製造出來的物質以微量注射於皮內15至30分後看注射部位的反應。通常以家塵、黴菌、蟑螂、動物毛髮、棉絮、稻草等在本省常見的物質來做試驗。若有陽性反應再加以黏膜細胞檢查及抗體檢查則可確定對這些過敏原中的某種抗原過敏。
鼻過敏的治療
由於過敏性鼻炎已知為一遺傳性疾病,治療上以控制為主,無法根治。
(1) 避免接觸過敏原,理論上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有時極難辦到。通常需加上
(2) 藥物治療。口服藥物(如抗組織胺、類固醇)及噴鼻劑(如鼻內類固醇、抗組織胺等)治療。好處是方便、效果迅速;壞處則是藥效過後易復發,且可能有嗜睡、口乾等副作用。使用藥物劑量的輕重與時間的長短須配合病患個人的體質和症候的表現,「因材施藥」與否是良好控制的關鍵。
(3) 減過敏治療。但對於環境中無法完全去除之過敏原、症狀嚴重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有副作用者,則建議接受減敏治療。其具有治本的療效,惟施行上較為費時,極需耐心。
(4) 手術治療。如果合併有鼻中膈彎曲、肥厚性鼻炎或鼻息肉者,則可考慮加上此一項。因長期控制不良的鼻過敏所導致的慢性鼻塞,鼻甲手術(包括傳統手術、電燒、雷射、射頻等方法)常常可以讓病患獲得快速的改善。
(5) 中醫藥調理及其他替代療法等。如食用乳酸菌等益生菌,可藉由改善腸胃道黏膜的微菌叢(microflora)生態,進而提昇呼吸道黏膜的耐受性。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領域!
減過敏治療
以檢查確定之抗原注射於皮下,每週一次,每次逐量增加,約四個月達最高量(維持量),然後兩週一次,一月一次,通常有效者再治療六個月至數年;若有症狀再出現,則可再縮短注射間隔。減過敏治療約八成有效,其效果包括症狀減輕或不再發作、服藥劑量減少、病情易控制等。一般有效者在治療後約三個月即有感覺,較明顯改善者為鼻癢感及打噴嚏情況減輕。至於以口服、舌下或鼻內方式給予的減敏治療,副作用低順從性高,惟其效果及市場仍在評估當中。
減過敏治療應注意事項: (1) 因為不論是皮膚試驗或做抗原皮下注射,有少數人可能會發生過敏反應,如呼吸不暢、局部皮膚紅腫等現象,因此需於注射後觀察至少半小時。 (2) 不要揉注射部位,或馬上做劇烈運動、泡熱水澡,以防過敏原快速吸收引起不良反應。 若皮膚癢,請不要搔抓以免發生皮膚感染,可予冰敷。
日常應注意事項
避免過敏原刺激物是最有效的治療 什麼東西會成為過敏原,因人而異。因此確認自己的過敏原並採取對策是很重要的。
吸入性過敏原
在本島過敏性鼻炎患者中,大部份(90%)是由於家塵(塵蟎)引起,其它如蟑螂、黴菌、棉絮等亦常見。預防家塵的產生要靠勤快的打掃,而且最好用抹布擦拭,避免用掃帚和雞毛撢子,免得家塵”蟎”室飛揚;另外作好個人衛生,寢具、榻榻米,地毯等常拿到太陽下曝曬。有的人吸入鳥的羽毛、狗或貓等動物的體毛或皮屑或其它動物性的纖毛,也會引起過敏性鼻炎的發作,所以這些人就應該避免用動物性纖維做寢具、衣服、地毯和室內裝飾品,而改用化學纖維製品。將容易脫落纖維碎屑的衣服裝在塑膠袋內,再收進衣櫥,也最好不要飼養寵物。黴菌也是主要的過敏原。黴菌喜好在陰濕的地方繁殖,如地下室、浴室、窗戶等,最好的對策是儘量保持室內環境的乾燥,維持濕度在45-55 %之間,清除廚房和浴室的黴菌,定期噴灑黴菌抑制劑,整理居家環境;四週圍已枯萎、腐爛的樹和草要除掉。
食物性過敏原
常見的是牛奶、蛋、巧克力、魚蝦、小麥、玉蜀黍、堅果、芒果、哈密瓜、柑橘類水果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甚或多種,平常的飲食就要避開,儘量少吃;食品罐頭或食品加工物,在食用前詳閱標籤說明,注意是否有自己的過敏原。
刺激因子
如抽菸,或者是遇到某些揮發性有機溶劑,如噴髮水、殺蟲劑、顏料等,其中的成份,甲醛或是酚,都可能引發症狀;甚至溫度、氣候驟變、上呼吸道感染等都會加重病情,所以維護良好的空氣品質是很有俾益的。空氣調節(冷氣)對於花粉過敏者尤其有用,因為即使在夏天仍然可以關緊窗戶,除濕機可以維持室內濕度在60%上下,此外電動過濾器或空氣清靜機(HEPA等級)可以濾掉99%以上的空氣灰塵(塵蟎),值得試用。
鍛鋉身體與規律作息
除了上述的生活環境調整外,推薦可以增加鼻子耐受度的身體鍛練法即規律運動,供鼻過敏患者嘗試。簡言之,建議您:
1. 定期運動。每週一至二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選擇可流汗之運動如:打球、慢跑。
2. 注意溫差變化過大的情境,如早晨起床時應穿好衣服,戴口罩五分鐘後再走出室外。
3. 睡眠充足,情緒放鬆,精神愉快。均衡飲食,尤應補充足量的水份及蔬果。
4. 可使用除濕機、冷暖氣機及空氣濾淨機,以保持空氣潔淨及溫度穩定,相對溼度最好在50~60%左右,以減少塵蟎及黴菌的生長。
5. 減敏療法雖具有治本的功效;手術治療主要是處理局部結構上的問題。以上兩者均非根除療法。鼻過敏屬於遺傳性體質,仍需長期追蹤控制,耐心加以理解。
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說明日常的注意事項,若是症狀持續不斷,或漸趨嚴重的話,最好還是至訓練完整、經驗充足的耳鼻喉科醫師處,商討進一步的治療方式。